close



追求考試表面的公平不是教育的目標


公平,不是唯一的價值


April 20,2006


追求表面的公平、一致使教改失敗


    教改在臺灣推行了這麼多年,看起來是失敗了。然而,失敗的是社會觀念與認知之落差,並不是教改本身有什麼問題。簡單地說,臺灣社會對於追求公平、一致性的迷思,遠超過對於多元價值的尊重肯定。這才是教改失敗的最大根源。不管是一綱多本、多元入學,種種在國外行之有年的制度,一來到臺灣就水土不服,究其因,仍是這種集體心態所致。


    以一綱多本來說,李弘祺教授曾在《當代》雜誌寫了一篇文章〈一綱多本 教育政策與問題的反思之一〉,討論一綱多本的問題,可以說是對臺灣教改亂象作了一個最好的註腳。
   
李弘祺教授開宗明義指出,教改最大失敗,是社會對教育的了解與教改的基本目標有根本衝突。對於多元觀念的缺乏與了解,使臺灣社會無法認同一綱多本。中國發明了文官考選制度,而被西方所仿效,但是西方有兩種內容沒學過去,一是彌封、糊名;再是全國採用一樣的題目。代表西方在追求公平性的同時,並不願意犧牲掉多元價值。然而,中國長期來崇尚道德主義,追求一致性的行為規範。因而陳陳相因,歷代襲用標準教材作為考試範本,徹底扼殺多元性的思考。我們現在的教改,就是要發揚一綱多本這種多元的理想,而非只停留在學生的負擔這樣表面去思考。


一綱多本根本不是要學生把所有版本都看完


    李弘祺教授說的很含蓄,但也切中要害。一綱多本根本不是要學生把所有版本都看完,而是要讓教育有更多元化的空間,多元的精神絕對比因為版本差異而造成考卷分數些微差異所造成的不公平,要來的重要許多。只為了計較那區區幾分,而讓學生花上四、五倍的精神去覽遍所有版本,再來說一綱多本給學生造成多大的壓力與負擔,那這是社會集體心態的問題還是一綱多本的問題?
   
多元入學也是,這原本就是鼓勵學生在課業之外多朝自己的興趣去發展,自我學習,而不是靠外來的壓力去補習填鴨,或是堆砌金錢去打造「品牌價值」,即便是清寒子弟,仍可透過閱讀、善用社會學習的資源,去增長自己的能力與見聞。有錢人有有錢人的方法,窮人有窮人的方法。學習,不該只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富裕與否去打轉,將學習扭曲為有錢人的專利或特權,而模糊掉學習的本質。
台灣仍停留在一元思考


    很可悲的是,臺灣社會即使解嚴了,臺灣人的心靈其實尚未解嚴,仍一留在一元思考、服膺權威的階段。過分崇拜公平與一致性,而抹殺了更多值得去追求的價值。許多教改後產生的種種弊病,根本是整體社會的問題,而非教改本身的問題。不就此根源謀求社會觀念的改變,卻出現一堆恢復單一國編本、恢復聯考的聲音,把所有的過錯推到教改身上,這才是最為荒謬的。
   
公平,並不是唯一的價值,中國傳統社會已經為此綑綁了千餘年,臺灣社會好不容易嘗試去突破此一困局,不能因為招致傳統社會遺毒的反彈而走回頭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兒童棒球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