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日本夏季甲子園冠軍興南高校獲勝的那一刻



從甲子園看台灣棒球


                                                                                   2010.8.21  日本職棒促進會….一平站長



     2010821日正午,當大阪甲子園球場的防空警報聲響起,也就宣告日本該年夏季甲子園大賽的決賽正式展開,東瀛一億兩千萬人都注目在這場比賽之上。 

   
甲子園大賽就是日本的高中棒球最重要的一個錦標賽,由於採取單淘汰制的賽程,所以只要輸掉一場,就等於這為了棒球而生的夏天提早結束。能夠奪得冠軍的球隊,就是一路過關斬將全部獲勝的球隊。而整個賽程結束之後,全日本就出現了4027所無法拿到冠軍的學校,這產生了一種現象,就是各大報刊尤其是地方性的媒體,往往會大書特書該縣市代表隊雖敗猶榮的精神,每支苦吞敗戰而打道回府的球隊,也大多數會被鄉親父老依舊視為該地的驕傲。此賽事經過了近百年的歷史之後之後,日本有了一種同情弱者的文化,悲劇英雄也會贏得尊重,當這種共識進入到了東洋文化的內涵之中,甲子園棒球改變了日本人的思想。
 


甲子園失敗的球隊選手照例會取走一些球場砂土作為紀念


     反觀台灣由於多年來聯考制度的壓迫,無法上一流學校的失敗者彷彿就成了無用之人,而即使考98分也要挨打的新聞也經常發生,形成一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只要贏球就是台灣之光,輸球就沒人理會連補助、支援都少的可憐的情形。而台灣的學生棒球,由於戰績就等於補助,輸球不僅不會讓學校、地方接受,甚至還有可能面臨解散的命運,因此各級學校的棒球隊,目標只有放在贏球,教練為了續聘,也只能把球員當作工具殘酷使用,來求得戰績的理想。在贏球的大旗之下,球員可以不需要唸書,也可以被教練毆打,或者是比賽中放水以求賽程中遇到較弱的對手,棒球的本質就這樣被糟蹋殆盡。球員的未來也在過度使用、學業欠佳、權威壓迫之下沉淪,縱使最後得以進入職棒,也難以抵抗金錢的誘惑,打放水球也不意外。或者全身是傷,職棒生涯也不可能長久。


    為何日本的高中球隊,就不需要擔心戰績不佳而失去學校、地方、家長的支援呢?一方面絕大多數的球隊,都是為了興趣而打球,就算是某些特殊的名門學校,學校也僅為球隊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予以支持,解散球隊就有如要求北一女中不穿綠色制服一般困難。而學校的教練,全部都必須是具備正式教師資格,在學校任課的教師,對棒球有興趣者,才來帶領球隊,如此自然不需擔心球隊戰績問題,因為原本就是老師,就算校方認為戰績不佳需負責,也不會因此丟掉飯碗。實際上學校對於球員個人品行的問題會比戰績來的重視,教練會離職往往都是該隊球員出現品行上的問題,而非戰績不佳導致。在教練可以長期帶領球隊的情形下,對球隊的規劃就不會只是短期取勝,而是用長期培養的方式,弱小球隊只要能夠在縣內大會取得好成績,甚至於取得一勝,那其實對球員、教練、學校本身也就足夠了。


甲子園大賽各隊常常王牌投手完投到底   


    而也由於單淘汰賽制的關係,甲子園賽程中經常出現只有一名投手就完投到底的調度,雖然這點是備受現代棒球觀念所質疑,但也是不得已的情形。畢竟輸球比賽就結束,勢必要推出最穩的投手出場把關。但從日本人的思考角度上來看,過去近百年的甲子園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投手都是如此出身,大部分進到職業棒球之後也沒有因此為傷所困,很難證明這樣的投球方式會對選手的未來造成問題。另一點更重要的是,對大多數的球員來說,職業棒球都不是他們未來真的能夠進入的殿堂。以今年高達16 8千名的甲子園參賽球員來說,未來能夠進入職棒的僅有一百餘人,大多數的球員在高中棒球結束之後,雖然還是有可能會繼續因為興趣而打棒球,但也已經沒有機會把自己的青春全力的放在球場上了,也因此這些球員才會在甲子園的比賽中,沒有明天的把生命與氣力全力的揮灑開來,只求一個不要後悔的比賽結果。犧牲自己,照亮團體的武士道精神,原本就是日本文化很重要的內涵,而在棒球場上也是如此,交互影響之下,日本人從棒球之中學會團隊作戰,同時也因為投手的孤軍奮戰,認同個人犧牲為了團隊勝利的觀念。





日本職棒明星選手福岡軟銀川崎宗則


    日本職棒明星球員川崎宗則,在高中時代就取得了第二種電氣工事士的資格,成為合格的電匠技師,而今年2010甲子園的冠軍投手島袋洋獎,目前的志願也是升學大學未來想當老師。1999年春甲優勝沖繩尚學主投比嘉公也,在唸完大學之後,取得教師資格又回到母校,又以教練的身份再次帶領沖繩尚學獲得春甲冠軍,可以舉的例子很多,重點還是打甲子園的球員,並非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夠加入職棒。絕大多數的球員,還是希望能在甲子園賽事全力發揮之後,還是走一般人的路。那麼想以全力一搏的方式去面對比賽,就算出現驚人的用球數,也就沒有什麼值得爭議之處,因為這全然就是他們的選擇,旁人也只能尊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但反觀台灣,學生棒球的球員大多屬於體育班出身,學校、教練對其要求就是希望戰績能夠理想,學生的課業與品行要求甚低,在校整天練球不需要唸書,升學完全都靠體育保送,與其他同學相處機會很少,所以才會出現球員進職棒後英文字母不認識幾個,德性低落容易被誘騙打放水球,而棒球生涯結束之後,縱使有著大學學歷,卻連加減乘除也不會,自然也無法找正常工作,晚景淒涼的情形。



比嘉公也於愛知大學畢業時領取證書情形


次へ


沖繩尚學於甲子園優勝時歡呼的一刻

    再回過頭來看單淘汰制的比賽,給球員帶來的影響,由於輸了一場就沒有明天。所以每一球的對決都需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因為一點點細節上面的疏失,就可能造成落敗的後果,當每一場比賽都需要當作最後一場來打的時候,球員的拼命與認真很自然的就會表現出來。在商場上日本人的「龜毛」是眾所周知的,而甲子園比賽給日本人的啟示就是任何細節如果出錯,就很可能危及全體,所以做事謹慎小心,也成為我們對日本人的印象。既然比賽非贏不可,那麼最好還是用保守的方式來取勝,因此觸擊戰術也就成了甲子園球場上最經常看到的戰術。近年來台灣受到美國職棒的影響,提到觸擊戰術就好像洪水猛獸一般,認為這樣浪費出局數的戰術,不適用於棒球場上。但甲子園的球員大多還是高中生,技術層面上面不夠純熟,能一口氣揮出長打的球員較少,因此多用觸擊戰術也就無可厚非。從攻擊方看來,使用觸擊戰術又類似於犧牲自己照亮團隊的精神,而守備方要處理觸擊戰術,反倒要靠的是團隊的默契而不是英雄主義。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身高不如洋人,科技成就也一直在後面追趕,之所以能夠步步邁向現代化國家之林,靠的還是團隊合作的精神,甲子園近百年的歷史,培養出來的球員球迷,自然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團體作戰的思想。



  觸擊成為甲子園比賽上最常見的戰術




甲子園的精神就是全力以赴


    夏季甲子園賽事從1915年開始,已經有近百年的傳統,對於日本人而言,八月份欣賞甲子園的比賽,已經成為每年最受期待的一件事。而甲子園本身所能潛移默化帶給日本人的,也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大和民族的思想。就如台灣的男人見面,一開始能聊的話題就是當兵,對日本人來說,見面如果能聊起甲子園的豐功偉業,就是最好的共同話題。台灣職棒原本可以成為國人共同的回憶之一,但卻被假球事件所割裂,早期的職棒迷與現在的職棒迷,其實是沒有共同的話題,只能靠國際賽來串連。但近年來同樣受假球案影響,中華隊的成員不如早期堅強,同時還傳出國際賽也有可能放水打假球的消息,那麼台灣自認為的所謂「國球」,不過也只是句空話,當棒球不是全民參與的運動,而比賽本身也不讓球迷能夠相信,那麼還能夠稱為台灣的「國球」嗎?當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信念的話,要用什麼樣的力量讓國民團結起來,超越黨派跟地域一起來為這鄉土奮鬥呢?國球何其沈重,棒球現在在台灣人的心目中已經無法作為國球,但只要再努力,一定還是有重返光榮的時刻。

   
還記得陳金鋒棒打上原浩治、松坂大輔、達比修有的事蹟嗎?還記得王建民孤身挑戰大聯盟,在名門洋基隊連續兩年奪下19勝的光榮嗎?甚至於莊勝雄完投獲勝擊敗王者古巴的遙遠傳說嗎?台灣棒球帶給國民的,就是這股不畏強權的信心,任何沒有人認為可以達成的任務,台灣的球員在國際賽與職棒場上,都給球迷相信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這種棒球帶給台灣的精神,就是台灣棒球最珍貴的資產。雖然現在台灣棒球的環境並不理想,但以過去精彩的歷史來看,重振並非不可能,期待每個球迷、每個喜愛棒球的朋友都能夠從制度面去思考,讓台灣的棒球能夠變得更好,或許就從參考甲子園整體賽制的過程中,就能獲得啟發。


原文出處http://npb.club.tw/viewtopic.php?t=270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兒童棒球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