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奈良縣的一個少年野球聯盟宣誓


 


由日本少年棒球談台灣少棒的未來﹙下﹚


                         


marines -- 1999.7.7發表於「球魂

另外,關於費用問題,以屬於「Senior聯盟」之「關東聯盟」之「南關東分部」之「南區」的「橫濱泉Senior」球隊為例,是這樣的:


入會費5000日幣、保險費2000日幣、聯盟登錄費用2000日幣,每月會費3000日幣、每月家長會費2000日幣、每月遠征費用500日幣(各球隊收費標準不一,但通常不至於相差太多);等於剛加入時需要繳交9000日幣,每月再繳交5500日幣,雖然包括球鞋、手套、球衣等亦需自行負擔(球棒則由球隊提供),但對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就幾乎達到25萬日幣的日本而言,這樣的費用確實算是低廉的,所以不會有多少日本家庭嫌子弟參與少年棒球的花費過高,日本的棒球也因此能夠廣泛地推行與發展。


硬式與軟式,那個才是正統的棒球?


台灣要推行軟式棒球,第一個遭遇的問題,就是「軟式棒球是正統的棒球嗎」?


雖然所謂的「棒球、Baseball」,有其統一的標準規則,但也不能因此而斷言硬式棒球才是真正正統的棒球運動。所謂的硬式棒球規則,也是經過各個時代的修訂,才呈現現今的面貌,亦即現今的棒球規則與棒球草創期相比,相差何止以道里計。甚至即使是今日,也不斷有細微的修訂,連鋁棒都可以突然改成木棒。而且就算是硬式棒球,各個層級的場地與用具規格亦不相同,也可能有其他特殊規則限制,因此僅以形式或用具的差異而斷定何者為正統,何者為非主流,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相反的,我認為只要能讓人感受到棒球的樂趣,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棒球規則嚴格限定場地、人數、用具等等,但多數人根本沒有機會湊到合格的人數,然後以合格的球具在合格的場地上體驗棒球的樂趣。然而透過各種方式的轉化,8個人也可以組兩隊比賽、沒有場地可以找個空地、沒有球衣也可以穿內衣、沒有壘包可以用大樹、沒有球棒可以用棍子、沒有手套可以用報紙DIY,沒有標準的棒球呢?只要是圓形的小球,甚至連網球也都可以!很克難嗎?是的,但這就是我小時體驗棒球樂趣的方式。


甚至國中時還曾經玩過足壘球,以腳踢足球的方式來代替打擊,最大的好處是,連女生都可以參與。當然,女性同胞以棒球員身份出國爭取榮譽的機會不大,但如果女性同胞不能體驗棒球的樂趣,那台灣的棒球就先少了一半的支持人口。



既然棒球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都能轉化成網球、甚至足球而讓人體驗棒球的魅力與樂趣,所以我不認為制度更為相似的「硬式」與「軟式」之間會有激烈的正統之爭。但以安全性而言,我相信沒有人能否認軟式棒球對少棒選手的安全較有保障,也因此如前所述,個人雖沒有「少棒必須全面改打軟式」的堅持,不過在小學生的安全考量下,個人贊成在少棒階段大力推行軟式棒球。


少年野球


推行軟式棒球能革除少棒的競技意識嗎?                         


      要大力推行軟式棒球的另一個困難,在於台灣包括少棒在內的所有棒球運動,幾乎都有很濃厚的民族情結,並由此產生強烈的競技意識 


 光復之後的台灣棒球,由民族主義而重生,儘管有不得已的歷史背景,但台灣政府、球迷、球員家長、媒體一直習慣於以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棒球運動,終於使得台灣棒球呈現畸形發展,而更畸形的現象在-----大家都對這樣的現象習以為常


      當少棒、青少棒成為競技運動後,小學生苦練球技卻荒廢學業的現象在台灣因此屢見不鮮,更可笑的是,在「國家榮譽」的大旗下,高呼「五育並重」的教育當局過去居然也成為推波助瀾的一份子;為了爭取國家的榮譽,小小球員不顧自己的傷勢,奮力投出每一球,所以台灣棒球史上有特別多「傳說中的少年英雄」;多數運動員並非不聰明只是沒機會學習,然而卻因知識素養不足,不但降低日後謀生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因本身具有之高知名度,而在頻頻發生的刑事與民事案件後,造成社會更大的負面影響;許多家長看到了為數不少的運動員晚景淒涼之慘狀,更是不贊成子弟參與運動,因此台灣運動人口不普及,人才自然不夠多,儘管少棒可以用苦練的方式打垮外國的社區球隊,但等到成棒就換台灣被別人打垮。而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始終閉門造車的台灣棒球,也因此在發展上受到極大的限制。


     已停刊的大成體育報說的沒有錯,教育部若要消除少棒的競技觀念,光是換一個球是沒有用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棒球的競技意識,並非來自於國內,而是來自於國外。換句話說,日本棒球的競技意識來源,高中球界是甲子園、大學球界是聯盟賽、社會人球界是都市對抗賽與錦標賽,可以說全部都來自於國內。所以1999夏季甲子園與IBA界青棒賽撞期,日本高中球界便以甲子園為重1998年都市對抗賽與世界杯棒球賽撞期,日本社會人球界的明智選擇是-----------都市對抗賽。





日本高中甲子園比賽才是媒體焦點



然而台灣大不相同,國內比賽之所以競爭激烈,往往也在於爭取出國比賽的機會,因為只要在國外狂電外國人,將棒球視為「激發民族意識工具」的台灣便會將之捧為民族救星,名利雙收指日可待。因此少棒在推行硬式棒球之時,不可避免會因為要進軍國人非常重視的威廉波特少棒聯盟、小馬聯盟之世界大賽,而因此承受極大的勝負壓力,「教學的正常化」因此在民族主義大旗下第一個犧牲,「選手的健康」也就順便犧牲了。


台灣的媒體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


當然,軟式少棒也會有世界大賽,但國人目前對軟式棒球的世界大賽尚未建立濃厚的民族情結,因此軟式少棒在初期的競技性絕對會比硬式少棒來得少很多。但軟式少棒在未來是否會取代硬式少棒,成為另一個「喚醒國魂的民族主義工具」,就需要政府、人民與媒體的努力,而其中扮演最關鍵角色的,就是媒體。


波瀨少年團(團中還有多名女生參加)



也因為日本少年棒球組織本身的特性使然,日本媒體對少年棒球不會做大篇幅的報導,最後使得日本的少年棒球運動不容易承受勝負的壓力,要排除競技色彩是非常容易的。然而台灣媒體向來習於對三級棒球的國際大賽做大篇幅報導,甚至少棒亦不例外,而且報導的角度絕對不是「快樂的打球態度」或「彬彬有禮的棒球禮儀」,而僅是「勝」與「敗」而已。所以,少棒不僅無法擺脫競技色彩,甚至在媒體的造勢下,競技色彩反而越來越濃厚,球員明星化也因此無法避免。


所以若媒體也承認少棒有「冠軍走向」的錯誤觀念,是否應該盡到社會公器的責任來教育廣大的民眾?還是一方面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以「不可能改善」為由,來抨擊有心改善現況的改革者?



滿場的觀眾看著鄭嘉明出戰古巴隊,心中想著的,究竟是「棒球的樂趣」,還是僅是「擊敗古巴,為國爭光」?如果是後者,那滿場的球迷,甚至熱烈關注的全國人民,給鄭嘉明的究竟是鼓勵還是壓力?而台灣媒體,是在感嘆國內的棒球環境之餘,繼續討好球迷、吹捧小球員,還是曾經力圖教育球迷?


所以我頗為認同大成體育報的看法,僅僅換個球可能無法改變少棒的競技觀念,因為大力推行軟式少棒雖可在初期降低少棒的競技性,但日後會否淪為另一個競技運動,關鍵則在於媒體的態度,尤其是台灣篇幅最大的兩大體育報民生報與大成體育報。但就為了「也許有可能」,而認定所有的改變都不可能有所成效,豈不令人有「因噎廢食」之感?


日本有完善的少棒體制,連小小朋友都可以參與棒球


台灣的少棒應何去何從?


雖然日本的少棒以軟式棒球為主,同時整個少年棒球都是以社區棒球為中心,但台灣並不一定需要蕭規曹隨。相反地,尋求真正適合台灣環境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並無意鼓吹全盤日化或美國化,但我相信藉由介紹與參考國外的棒球體制,台灣可以檢視自己不足之處,並由此修正本身的棒球體制,而這便是我撰寫此文的最大目的2)。所以,當教育界、體育界與媒體因而有所啟發、有所討論時,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認為是個好的開始。


但有好的開始,不代表會有好的結果,尤其在許多國人的觀念尚未改變之時,儘管大家都認為台灣的基層棒球問題多多,但要改變現狀、推動改革仍勢必遭遇強大的反彈,甚至抨擊。說句實話,雖然僅以安全為由,少棒階段大力推行軟式棒球便無疑是非常合理的政策,但我仍認為有心推動軟式棒球發展的人士都是白癡。即使一切順利,其成果可能也要數年後才會稍微呈現,屆時這票人士能否有機會享受成果尚是未知數(也有可能已經調職);若是失敗,他們肯定會輕易地被扣上「台灣棒球罪人」的罪名。如果他們不是軟式棒球球具的生產廠商代表,何必抱著「捨我其誰」的烈士情操去推動少棒運動的改革?反正他們也絕對不會是少棒選手,既不會被硬式棒K的鼻青臉腫,也不會被迫放棄學業,那又何必淌這樣的渾水?


但話又說回來,若沒有這群白癡的挺身而出,台灣三級棒球的改革不會有明天。為了希望20年後的台灣政府與球迷不需要再問「台灣的棒球到底怎麼了?」,我不會吝惜給這群值得敬佩的白癡掌聲鼓勵,即使少棒推行軟式棒球的政策最後無法實現,但我相信台灣棒球的改革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埼玉南部少年野球連盟春季大会


 


    註1


個人在就讀高中與大學時,學校全部禁止在操場上打棒球。對校方而言,棒球必定是硬式棒球,在欠缺安全防護設備的環境下,校方因為硬式棒球的傷害性而下令禁止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而個人大學的同班同學,參加棒球系隊練球時,硬式棒球直接擊中眼鏡,眼鏡的碎片因此全數插在眼睛四周,所幸眼球並無大礙,視力也幸運地未受影響。


2


有媒體提及「(教育部僅以日本為參考對象,)為什麼不拿美國、古巴來比較」,事實上,教育部當然並不清楚美國與古巴的基層棒球體制,因此個人在此呼籲該媒體能為教育部與球迷介紹美國與古巴的基層棒球體制,以提供教育部制訂棒球政策之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兒童棒球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