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職棒時代的新思維


                                                                                                                  


                                                                                                                                  中國時報 / 劉昌德 2009/11/06


台灣棒球應導入文化力量


    職棒總冠軍賽後的「黑象疑雲」,讓球團與聯盟開始憂慮「職棒玩完」。但同時,卻有球迷在街頭與網路上發出強烈的「挺棒球」呼聲,並促使政府強力介入。職業球團長期無能解決黑道控制與球員涉賭的問題,如今需要透過社會與政治力量介入,顯示無論球團與聯盟是否能夠繼續,台灣棒球展演事業都必須告別過去的純商業機制,走入「後職棒」時代。


    當既有的職棒商業力量遭遇難以突破的瓶頸,在後職棒時代,我們必須對「棒球展演事業」有一套新思維。商業力量之外,如何導入球迷及球員熱愛棒球的「文化力量」,將是發展棒球展演的根基所在。具體的說,可以在企業球團聯盟的基礎上,納入包括地方政府、球迷、及球員的所有權體制,讓棒球展演事業成為不以營利為唯一目標、以文化為基調的「社會企業」。


    在假球風暴下,兄弟象隊與中華職棒聯盟已經面臨了存續關頭。作為「國球」,台灣社會普遍認為職棒「不能倒」。但目前聯盟與政府所提出的方案,一方面消極地要求球團與球員自清,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政府肅清黑道與賭博、及協助尋找其他企業投資。此一作法,仍然是在現有職棒架構上修修補補。


黑道利誘球員涉賭結構問題根源於職棒的「商業化邏輯」


    黑道利誘球員涉賭,是阻礙棒球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但這絕對不是台灣少數球員的個人道德問題,因為眾多球員長期牽涉賭盤與假球,勢必是結構問題。這個結構問題根源於職棒的「商業化邏輯」,在這套體制下,球員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打球;所以當賭博組頭的地下資本,能夠提供比職棒聯盟更多利益時,眾多球員參與打放水球,就難以斷絕。


    當然,美日職棒現階段都解決了賭博與假球問題。他們能夠做到,除了球團的「鐵腕」防制之外,最主要還是因為職棒能夠提供球員的經濟利益,比地下組頭來得多,而這必須仰賴職棒市場規模的擴張。但是在台灣,受限於職棒聯盟消費市場規模較小、而地下賭資的流動卻又大得驚人,所以組頭提供的賄賂始終能夠遠高於聯盟的短期薪資,對球員的誘惑也就始終揮之不去。


    要突破此一經濟邏輯困境,必須擺脫營利作為唯一目標、並重建棒球文化場域邏輯。這一點也有許多球迷與球評指出,當球員是為了運動成就而努力、享受比賽過程時的榮譽感,才能夠突破組頭賄賂的魔障。不過,要回到文化的自主性,不能只單方面要求球員「自愛」、或希望球迷「熱愛」,卻同時任由球團以利潤中心營運、甚至以此剝削球員與消費球迷。同時,現實上台灣的職業球團的經營,在純經濟邏輯上也已經欲振乏力,必須仰賴公權力介入。在理論上與現實上,職業化的市場運行都有障礙,所以便有必要引入社會力量,建構一個以「文化」效用為目標的「棒球展演事業」。


歐洲經驗可以借鏡


    部分歐洲足球隊讓大眾能夠入股、甚至以基金信託的「俱樂部」制度,同時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的作法,可供參考。具體而言,讓球員入股球團或聯盟,則球員能瞭解到本身的長期經濟利益在於職棒事業的長期發展,就可以突破為短期利益而收受賄賂的盲點,也能夠保障球團的利潤分配能夠更為公平。其次,球迷入股一方面能夠讓球團經營更接近球迷,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運動投機市場的「游資」,成為投資職棒事業的長期資金。最後,地方政府入股與積極協助,不只能夠幫助建立球隊與在地的文化認同,也可以在公部門的補助介入之後,名正言順且更為有效地預先防堵黑道勢力。


    如果棒球不只是一種商品、而是台灣的「國球」,那麼就該拋棄「唯經濟邏輯」,在結構上讓球員與球迷參與,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塑造運動社群的認同,在後職棒時代中重新建構棒球文化的自主性。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兒童棒球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