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精神 只在課本有…
林木孫2009.10.31
從學校開始的體育發展只重視比賽成績,不重視智育、品德教育的情況下,要求球員拒絕誘惑實有困難。
體育選手的培訓從國中、小開始,學生幾乎被自動分流,體能好、頑皮、不愛讀書的進入校隊的機率高,加入校隊後在學校的活動以訓練為主,晨操、下課後集訓是常態,參加比賽時連續請假也是常態,部分學校還提供宿舍,讓學生選手能有更多的時間接受訓練,每天訓練時間超過四個小時不在少數。
在此情況下多數學生沒有時間與體力關注在其他課業上,學業成績開始退步,就算學校安排夜間的課業輔導也多淪為學生休息補眠時間。學期成績評量時對於成績不佳的學生,學校多是另開方便之門讓球員及格畢業。
參加比賽的成績關係政府補助經費多寡,所以比賽時教練要求選手負傷上陣、冒名頂替、為了晉級故意放水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甚至也有在比賽中對賭輸贏,在如此的環境下,所謂運動家的精神只是課本上的故事。
如此訓練長大的選手,雖有傲人的球技、體魄,也有不錯的名聲、待遇,卻無法隨著年齡增長培養正確是非道德判斷能力,熱中名牌、辣妹、出入夜店追求享樂,所以只要利誘、色誘,都不難找到願意出賣自己的選手,以致打假球事情無法根除。
除了應嚴查嚴辦打假球外,各級教育單位應培養出體育成績優異、智能品德兼顧學生,才徹底根除此一歪風,還球迷一個清新健康的職業運動。
延伸閱讀:打假球遠因…別的不懂 只會打球 ,國球迷思 苦果大家吞…,台灣年輕人企圖心混掉了 ,陳靜的奧運銀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