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關心台灣的少年棒球
瘦菊子 2009年2月9日
前些天打電話給前中信鯨外野手郭岱詠,他正為無處打球而發愁,境遇相似的球員應該很多。棒協曾透露農曆年後,可能組成國內第三支企業球隊,但至今還沒看到影子。棒運制度殘破,真發生問題都有緩不濟急之感。沒有好的基礎,就不會有出色的專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觀念,而要扎實地耕耘,吃苦耐勞,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人們的關注點或利益出處,幾乎都對著職棒時,經營、栽培棒球的根部-「少棒」,應更顯出其高貴價值,因為少棒無法一下浮出現前利益和成就,然而沒有這一階段,其他都是空談。以前在政府和媒體炒作下,把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的重要性,等同於國家榮辱,現在不同了,雖然目標換成了「王建民」或其他台灣之光,但不像過去那麼瘋狂,也因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少棒工作者,起了無比的敬意!
去年二月看了一則報導,高雄縣長楊秋興幫縣內少棒隊忠孝國小募經費,找到了長興化工捐53萬,是小錢,連球迷都做得到,但問題是,有企業肯這樣做,縣長和企業都是熱心。現在景氣差,公司裁員、失業者眾,募經費就更難,台灣還多少楊縣長和長興化工?不過在60年代,台灣更窮,卻能有蓬勃的少棒熱,依靠的是學校、家長會、地方小企業或廟宇,目的是世界冠軍,當然愛棒球、為了地方榮譽也是有的。
而今學校、家長會、地方小企業與廟宇、慈善團體,在無功利誘因下,能純為了教育和愛棒球的緣故,去支持少棒嗎?
多年來日本基層三級棒球隊,常來台交流比賽,旅費都是家長負擔,有次我去台東看青少棒,發覺日本球隊是交流比賽兼觀光,父母都出動,台灣球員家庭可能不易辦到,印象中打球的孩子家境都不太好,尤其是原住民。
不曉得,窮或不愛讀書的孩子才打棒球,這種現象在今天國中小學球隊裡,有沒有改善?從少棒的大比賽看來,功利主義仍是大人頭腦裡主要的東西。媒體愛標榜球速,愛冠上「小王建民」、「小郭泓志」的標題,教練為沒好成績而發脾氣,等等。我發現,多數教練帶三級棒球的心態都是一樣的,少數像去年重組的台東關山少棒,教練雷金發說:「至少小朋友以後長大,可以和我們一起打慢速壘球吧。」這就很平常心。好害怕大人都要小孩長大變「王建民」!
台灣打棒球這件事,受到嚴重扭曲,卻沒多少人去關心,是我們棒運敗壞的因素之一。甚至長久以來,沒人覺得是錯的。去年七月LLB亞太區少棒賽,中華隊首度輸香港,總教練表示,因為台灣現在不能組明星隊,而香港是「美日聯軍」參賽,中華隊要贏越來越難。天啊!這是什麼理由?
而去年底香港亞洲少棒賽,中華隊預賽輸中國;據中國時報報導:
「這個比賽的球員年齡限制較寬,中華隊今年以台中中山國中未超齡的青少棒球員為主力,由於是打軟式棒球,比賽規則也和少棒賽一樣,吃了不少『悶虧』。」我很訝異!用青少棒去打,還說是吃「悶虧」。
我認為少棒重要的是,身心與運動精神的教育,其次普及棒球風氣,然後才是基本動作的養成。這些年雖然拿不到LLB冠軍,但至少球隊玩球的樂趣有回來,基本動作不如中南美和日本,卻並不是最大的缺陷,嚴重的是,教育這件事都沒做好,而只想要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