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棒球文化就是民族主義!


作者:黃冠雄 「在大聯盟主導的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棒球的民族主義何去何從」系列4


    王建民受傷的這段期間,大聯盟棒球仍在電視上被播映著,持續放送MLB的一切給我們。而不少球迷也在回饋收視率給電視台時,同步瞭解了何謂美國職棒。這一切都彷彿是外來異文化的傳遞與吸收,台灣的棒球似也因此在慢慢地質變中。

    然而,當下的寶島野球之「主流」文化仍舊還是大不同於北美棒球嗎?甚至,再更深入去思索,此刻的我們,真的有所謂的棒球文化嗎?或者,曾有過棒球文化嗎?如果答案是否定,那未來會有或可能有棒球文化嗎?


    先看看人家老美吧。老爸會和兒子在後院傳接球,全家也會在假日一起去球場看大小聯盟的球賽,小男生或小女生即使沒被國小校隊選上,也會去加入社區球隊,盡情地快樂打球,即便他們真的打得很差,也不會因此退縮,彷彿棒球就在美國人日常生活的周遭,更是家庭生活的一部份。


    為何會如此?為何一個高度信奉資本主義的拜金國度,會有那麼溫情的一面?理由可能是北美很早有職棒,而職棒聯盟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努力行銷。後來,經營者發現,要讓棒球成為家庭倫常的價值之一,才有可能創造長遠的商業利益。所以,棒球就被操作,進入山姆大叔的生活圈子裡,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帶給大聯盟穩定的利潤收益。


    如今,這樣的操作仍可見諸於現代美國職棒,咱從剛結束的大聯盟明星賽有那麼多家庭活動「介入」,就可輕易瞧出其間端倪。當然,反過來說,這也是一個因果律的問題:因為棒球運動是如此的迷人,所以美國人才會這麼熱愛它。


    或許,也正因為棒球運動是由美國佬所發明的,故其本質也就相當符合美國文化,所以這一切的結合才會那麼的自然而然。那日本呢?相信大部份球迷都能贊同「東洋確實有著無比鮮明的野球文化風貌」此一說法,而且知曉「棒球是老美傳給桃太郎」的典故,其大不同於日本自己國技的「大相撲」更無庸置疑,那麼東洋的棒球文化,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日本野球文化的建構之原動力是來自於「菁英論述」。他們透過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從二十世紀初期的早慶戰,到甲子園的高校野球,再至東京讀賣巨人軍等的大小賽事之著墨和渲染,把棒球運動中重視思考邏輯(如同中國傳過去的圍棋般那樣子的擺譜對弈)與團隊合作的優點和精神,與日本社會及人民共同渴望擁有的「追求進步,永不懈怠」之正面價值,完全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全體國民即欣然接受棒球運動的各種價值,也讓棒球成為「國家機器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憑據。


   有趣的是,其後興起的日本職棒,在日本棒球文化的意涵中,反倒未享有「應該相對更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從他們的動漫畫等,均大量在描述「純粹」的高中野球即可看出。
大和民族喜歡的棒球是,「愛、勇氣、冒險、夢想、努力不懈」等宅男信念,為錢去打棒球反而是次等的、第二級的「愛棒球」之表現。


   而台灣呢?我們號稱有四百萬人同時在關心國家隊的比賽,但實際上,其中很多人平常是不看也不打棒球的「一日球迷」。真的有長期固定在看球賽、會流灠體育版、上網討論棒球的「正港」球迷,大概不到一百萬人,甚至連五十萬人都不到。


    再加上,總是有那麼多「碰到重大國際賽事,才突然思想起台灣有棒球此玩意,並及時現身湊熱鬧」的「假性」球迷,真正愛棒球的人,怎會不氣餒呢?


   其實,一窩蜂趕流行似的之「時尚球迷」,真正關心的是台灣,不是棒球。而真球迷當中,也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是熱血粉絲,因為「愛台灣」也是他們的核心價值之一,所以「愛棒球」也只是「愛台灣」的相關行為之延續罷了。也就是說,整體而言,四百萬基本盤的球迷人口所映照出來的台灣棒球鏡像,絕大部份的光影都只是國族榮辱的迂迴折射,沒有更深刻的棒球文化意涵在裡面!


  總之,就推廣棒球的「力學」層面來說,美國是根植於經濟力,日本是源自於社會力,台灣則是習慣性地過度倚賴「不斷自我消耗和互相消耗與被消耗」的政治力。


    當然,若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依然有棒球文化,但其內涵也只不過是最典型的民族主義而已,其具體表徵就在於,球迷們最愛呼喊的口號「中華隊,加油」裡面。膚淺嗎?其實一點也不,因為若將這句精神標語似的「口頭禪」給完全抽離,我們原本就很空洞的棒球文化就會被蒸發掉,變成什麼也沒有了,那豈不是更糟?


 


延伸閱讀:台灣棒球沒落的真正原因日本國球強盛的秘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兒童棒球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