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體育界、學界和政壇三棲明星Bill Bradley


如果台灣出個博士球星 
                                                【聯合報王同禹/資深體育記者(北縣深坑)】2009.12.29 
  



    十六年前教育部召開了一項體育發展研討會,當時的毛高文部長在開幕致詞中,提到1960年代NBA球星布萊德雷Bill Bradley(曾是美國奧運籃球國手,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紐約尼克隊,成為明星後衛,籃壇退休後三度當選參議員,是一位得意於體育界、學界和政壇的傳奇人物),毛部長說:「如果台灣體壇能出現一兩位布萊德雷,就代表體育發展成功了。」這番話引起不少共鳴,可惜至今未曾實現。


   聆聽這段話不久,我奉派跟隨一支少棒隊出國比賽,擔任隨隊祕書,在轉機時,我把一些旅行文件交給這些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希望他們把中文姓名先填上,只見大多數的球員,都茫然的望著我,不肯下筆,為了趕時間,我只有代勞了。 



    這支球隊連戰皆捷,我不禁問這支球隊是怎麼訓練出來。但校長的回答令我驚訝,學生是出自他的學校不錯,但實際打球和唸書的狀況他並不了解。在日後與球員和教練的談話中,我發現了戰績彪炳的台灣少棒背後,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祕密。 


   一支明星球隊組隊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由教練(通常遊走全國,擔任各棒球名校教練)兼任球探到各偏遠地區物色小學三年級左右的可造之材,與他們的家長協商(通常是以高額營養金和成為國手的名利雙重誘導),為球員辦理轉學,從此生活起居都由教練負責,宛如舊日的師徒制。 


    教練有了一批精選的種子球員,再加上他往日的戰績、棒球界的口碑,待價而沽,立即有都會區的棒球名校願意接納,於是全隊學籍轉入,一支有望問鼎世界冠軍的校隊出爐,學校只背個名,校內學生很少有機會進入校隊。這與職業隊組成有何不同? 


   少棒球員告訴我,他們的集訓大致從四年級開始,表訂課程是上午上課,下午練球,但事實上,球員們天天心在球場,老師無法專心教導這些教室裡的過客,球員的學習意願也不高,考試成績都由學校「安排」過關。 


   如果球打的好,經常是隨著教練,全隊一路升到國中(青少棒)、高中(青棒),但卻離書本越來越遠。受教育只有小學前三年,能學到什麼? 


   記得職棒三年時,中華職棒一位主管請記者吃飯,席間拜託大家,與職棒球員尤其是明星球員平日接觸時,多找機會教他們寫字,因為他們知道簽名球是很好行銷的商品,但許多球員連名字都寫不出來,這不禁令我想起當年幫少棒球員填單子的往事。 


   由於教育基礎不紮實,又沒有其他專長,棒球員退出球場後,與其他運動比起來,很少數能在其他領域發展,除了留在場邊擔任棒球相關工作,就只有到清潔隊、養工處報到,幹些粗活,潦倒一生的也不在少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兒童棒球國 的頭像
    兒童棒球國

    兒童棒球國 Kids Baseball World

    兒童棒球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